中國希望在策略上進行調整,從而吸引一些世界頂級科學家到該國進行研究,并開展研發方面的國際合作。
相比于在國際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更愿意將科學家和工程師派往海外學習。但隨著中國把越來越多的重點放在一些科研領域的突破上,例如干細胞研究、材料科學、超級計算機、基因工程學、高能物理和空間探索,政府計劃吸引杰出的科學和工程人才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科技部五年規劃起草組成員孫福全說,未來5年,中國計劃與美國展開競爭,從俄羅斯、韓國和印度雇用頂級人才。
官員認為,與競爭者相比,中國的優勢在于制造業蓬勃發展,急需進行研發工作,并且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消費人口,財富增長迅速,渴望購買高品質產品。
孫說,在這個五年規劃中,內地最發達地區將建成研發區,配備先進的設施,實施靈活的政策,以豐厚的報酬網羅全世界人才。
他說:“中國不僅要變成世界工廠,也要成為世界實驗室。”
一位知名的科學博客作者對此表示懷疑。他說,中央政府可能會投入大量資金推動應用科學和工程學的發展,但可能無法把中國作為研究基礎科學的理想之地推銷出去,“科學的發展不會遵從政治家的意愿。科學家需要自由探索未知領域。在一個由官僚控制預算的國家里,你能拿到錢,卻得不到自由”。
根據科技部2011到2015年五年規劃草案,能源行業將獲得內地科技投資的大部分資金。
雖然這只是一份草案,仍需在下月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上獲得批準,但科技部已經開始推動這一規劃,納入了10多項與美國合作的研發協議,這些協議的總投入將超過100億美元。這筆資金的大部分將用于清潔能源行業,比如核能、風能和太陽能。
但是,11月在福州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上,科技部一高官承諾,不管今后五年能源行業最終獲得多少撥款,礦物燃料行業獲得的研發資金都將占到三分之二。
在清潔能源行業,雖然風能和太陽能得到了環保主義者和媒體的大力支持,但是核能產業將拿到更多研發預算。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忠茂說,北京可能會把建設燃料商業再利用廠和全尺寸快速反應堆寫入五年規劃中。這兩個項目中任何一項的造價都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