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重點大學的確定,實質就是資源分配,重點大學作為最頂端的教育資源,對地區發展和城市推動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說,沒有頂端大學的城市,是無法從長遠上支撐其雄心的,參見深圳。
而最近重點大學的入選數量也越來越多,伴隨的就是含金量的降低。畢竟,資源這種東西,含金量與數量會成反比。
從78年恢復高考以來到現在,我對各大重點大學入選榜單次數進行了簡單的統計,并對高校入選進行了綜合排名。這份排名非常清晰地體現了各所大學的地位,下面將這些數據分享給大家:
歷次政策的調整概況
重點高校評選在“大年”和“小年”間來回變動,但總體而言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增長,入選數量呈增長趨勢。
梳理九次“重點高校”評選,歷次確定的重點高校數量差異較大,1954年確定6所重點高校,2017雙一流共確定了42所一流大學和98所一流學科高校,其它七次確定的重點高校數量介于兩者之間。其中,1954年、1959年、“七五”重點、“八五”重點和985工程入選高校數量較少。1960年重點、1978年重點、211工程和雙一流工程入選高校數量較多,可以視為“大年”。但總體而言,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入選數量都呈現增長趨勢,畢竟中國需要更多優秀的大學服務社會與經濟。
歷年重點高校的數量
具體而言,僅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4所高校9次均入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系統“雙子星”,中國農業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9次均入選則體現了國家意志:中國農業大學入選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哈爾濱工業大學入選則體現了國家對工業、國防軍工的重視。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9所高校入選了8次。中國人民大學未入選七五重點,其他8所高校59年被確定為重點高校后,每次均入選。
西北工業大學入選7次。天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各入選6次。
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等21所高校入選5次。
可見,如今真正的頂尖高校調整并沒有其他高校位次那么劇烈,根本上,這些頂尖高校,代表著國家意志和地區戰略地位,以及行業的重要程度。
未來,在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這些重點高校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也是中國崛起最有利的武器與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