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分兩個階段進行。6月3日至8日,課題組選取一些小型的新鄭出土的東周玉器,在上海光機所先進行方法體系上的優化及合理組合,及時發現和解決了測試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從而保證了現場原位無損分析的順利進行。通過初步的方法分析測試:(1)快速完成了對新鄭出土的這批東周玉器玉材主要種屬的判定,主要有透閃石、方解石、滑石、白云母、石英(含水晶、瑪瑙和玉髓)等;(2)對不同玉器玉材的透明程度、纖維粗細程度及包裹體在玉料中的包裹體分布狀況進行了細致的分析;(3)發現了這批玉器中透閃石玉器的玉料來源具有多源性,玉材的纖維結構粗細程度、顏色以及包裹體存在明顯差異。不少透閃石玉器中含有石墨包裹體,這對古代玉器的產地溯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通過三維掃描和超景深3D顯微觀察與測量,獲取了反映典型玉器精細的雕刻技法、紋飾特征加工工藝信息的彩色3D圖片及多角度彩色拓片等。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聯合課題組于6月19日至26日,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工作站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本部,對庫房中不宜出庫的多種更珍貴的文物進行綜合原位無損分析研究,所分析的文物時代自西周至唐代,包括有大尺寸畫像石磚、青銅禮器組合、仿青銅的陶器禮器組合、玉器、漆陶器、唐青花、墨書甲骨以及曹操墓出土的珍貴玉器等文物。
本次研究獲取了不同材質、不同時代的文物材料學和光學綜合信息,實現了對不同幾何尺寸、不同質地文物的三維掃描,獲取了經歷了漫長埋藏和清洗后肉眼幾乎無法識別到的東周時期獸骨上的文字信息。研究為應用、改進和發展原位無損分析方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為針對可移動文物的三維掃描設備的開發與應用以及多光譜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同時,也實現了針對不同的研究需要,采用不同的光學和光譜學技術的優化組合。
該研究受上海市研發平臺專項項目、國家科技部支撐項目及“973”項目等課題支持。

上海光機所等集成多種光學與光譜學技術對珍貴文物進行多維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