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實驗室創新建設的第二屆國際可持續發展實驗室高峰論壇7月30日—31日在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建設界的大咖深入探討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實驗室建設的問題、經驗以及未來趨勢。中國實驗室建設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樣的地位?開創了哪些“中國經驗”?未來如何實現彎道超車?帶著諸多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副會長遲海鵬。
圖為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副會長遲海鵬在接受記者采訪。
記者:第二屆國際可持續發展實驗室高峰論壇聚焦于全球最前沿的實驗室技術和設計思路,分享和討論了多個頂級實驗室先進案例。各界大咖觀點的碰撞為可持續發展建設實驗室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實驗室不僅是設計更應該是一項研究”的觀點得到大家的共鳴,對此,您有何看法?
遲海鵬:實驗室設計是一個很專業的行業,也是一個細分行業,中國早期出現的實驗室設計都處于從屬地位,也就是設計院完成建筑設計后才讓實驗室設計單位進入進行二次深化設計,有點類似于精裝設計。這其實錯誤的,建筑應服務于功能,而不是讓功能適應建筑。
通過這幾年的經驗累積、不斷學習和國際交流,我國從設計過程中的從屬地位慢慢變成了主導地位。這一點,我們通過實踐后有切身的感受。比如,我們能從工藝的角度來幫用戶梳理投資、規劃,輔助設計院完成園區規劃、建筑形式確定、交通流線、平面布局、系統設計等。
我們參與的多個項目獲得了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LEED認證、綠色建筑認證等。
記者:目前,中國的實驗室建設水平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
遲海鵬:從頂尖的實驗室來看,中國的實驗室設計、建設水平已不輸于任何發達國家,但主流實驗室仍然明顯落后。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社會的認知,大家目前更關注數據和儀器,而不是實驗環境的改善。
美國在2002年就開始提出了Labs 2020挑戰,里面提到的很多概念現在在中國也是超前的。而從實驗室建設技術來看,中國并不落后,甚至個別技術還有超越,比如我們公司開發的裝配式實驗室技術。
記者:什么是裝配式實驗室?在國際上有借鑒嗎?
遲海鵬:裝配式實驗室是將原有的現場實施變為工廠預制,現場組裝,您可以把它理解成樂高積木,成型的產品,到現場快速插接就能變成實驗室。
我們的裝配式實驗室技術是100%的自主產權。我們從2012年初開始全面使用BIM設計并開始研究裝配式技術,最初是為了解決施工質量、施工周期、人工成本、施工安全和材料浪廢這些工程上的老大難問題。
2012年底我們第一代裝配式技術實施,與傳統實施并沒有明顯的變化。我們又推翻原有思路,重新研究,終于在2016年,我們第二代裝配式技術在項目上進行了實施,結果大獲成功,施工周期節省了97%,人工時間少了99%,高空作業減少了98%,現場污染排放減少了90%。
在這個基礎上,2017年中國推出了第三代、第四代裝配式實驗室技術,將施工時間由原來的按月計算縮短到按小時計算,這表明我國實驗室建設技術走到了全球實驗室建設技術的前沿。
今年年初我們受邀參加世界實驗室全球大會,向世界介紹了裝配式實驗室技術獲得廣泛好評。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第五代裝配式實驗室,這個技術大量使用了機器人、機械化操作,e+制造,智慧實驗室管理等,這將在全球實驗室實施技術中遙遙領先。
記者:事實上,智能制造、綠色可持續、人工智能、智慧實驗室等等,正在廣泛運用于我們的生活,請您介紹一下,這些技術如何通過實驗室建設改變我們的生活?
遲海鵬:是的,科技正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智慧實驗室類似于智能家居,不過它更全面,更專業。它能通過手機的APP輕松管理實驗室的環境、設備、能耗、風險、試劑和耗材,甚至可以實現實驗室共享。
我們是在實驗室維護過程中,發現很多實驗室的故障導致實驗環境惡化,實驗效率降低,當時就想能不能通過一個軟件進行大數據分析,來預報風險,將風險排除在發生之前。
2013年開始,我們進行開發,先解決實驗設備、環境的監控,風險預警,慢慢地就把環境定制、能耗分析、試劑和耗材監控、實驗室共享納入到里面來了。而今,我們自主研發了戴納盒子,這個是借鑒了小米盒子,實驗室里插上戴納盒子,就可以通過手機APP控制實驗室的設備、環境了。
記者:這些技術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來自主研發的?
遲海鵬:我們的幾項核心技術,最初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但我們并不這么認為,既然是問題就需要解決,達不到期望就繼續更新,我們在不斷否定自我,不斷挑戰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技術,等后頭一看的時候,發現我們已經做到了行業領先。剛才提到的智慧實驗室技術,去年西門子邀請我們去芝加哥總部專門對這個技術進行了一次交流,正如前面介紹,裝配式實驗室大獲成功,施工周期節省了97%,人工時間少了99%,高空作業減少了98%,現場污染排放減少了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