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成立聯合實驗室
6月6日上午,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由天津大學智算學部與天津宏達瑞信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成立的大模型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利用大模型賦能供熱行業又前進了一大步。
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天津大學智算學部博士生導師熊德意教授介紹,“大模型在不同領域有廣泛應用,大模型研究涵蓋像 deepseek 這種通用大模型,也能在通用模型基礎上,針對具體行業特性,進一步研發垂域大模型,以更貼合各行業需求,用人工智能模式解決傳統問題。”
“隨著全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和產業升級,供熱行業近些年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經歷了自動化系統改造和信息化升級兩個重要的階段,當前也是亟需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優化科學調度與精準供熱,實現節能減排的領域。”宏達瑞信聯合創始人李巍告訴記者,“天大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領域的研究有著深厚的學術基礎,同時公司則處于供熱行業的一線,對于行業的痛點和需求以及可落地場景有著準確的洞察。市場對于用戶的了解更加的直接和精準,雙方合作屬于水到渠成。”
本次合作是在我國“雙碳”戰略和《天津市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方案》的背景下提出的,各項政策大力鼓勵垂類行業大模型的研究與落地,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方向與契機。雙方經過前期多次技術交流與方案探討,最終達成共識并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了“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天津宏達瑞信科技有限公司供熱大模型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由具有資深大模型研究經驗的熊德意教授作為技術牽頭人,專注于供熱行業大模型底座構建與算法創新,提供先進的人工智能與算法技術能力;同時由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凌繼紅副教授作為供熱技術顧問,提供暖通行業專業知識及專家意見,保障模型在熱力系統中的適配性與科學性;宏達瑞信方面由技術總監鐘春鴻作為企業側負責人,深化供熱應用場景和目標,聚焦大模型在供熱行業的工程化落地應用。雙方建立了一支由技術骨干和行業專家構成的專業團隊,共同協作開展后續的實驗室項目工作。
最早從2018年起,宏達瑞信與華為聯合,嘗試將華為負荷預測算法引入供熱領域,宏達瑞信由此成為業內最早開展供熱調控算法應用的企業之一。截至目前已經在多個重點城市實現了規模化落地,累計覆蓋供熱面積超過2億平方米,公司也在算法調控、行業場景適配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對很多人來說,供熱行業提供了溫暖,卻是一個冷門領域,只有當冬天寒冷的時候才會想起來;而對于供熱行業人來說,如何讓用戶家里的溫度升上去,能源消耗降下來卻是一直思考的問題。
資料顯示,2023年末全國集中供熱面積143.24億平方米,節能減排是一個長期關注的話題,利用大模型進行賦能,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一方面行業問題需要解決,另一方面天大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優勢,讓雙方一拍即合,很短的時間內就達成了合作建設實驗室的決定。“我們每周都要召開一次例會,共同去解決可能面對的問題。”熊德意介紹,“實驗室成立后,通過產學研結合,更好利用大模型去為供熱行業賦能,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目標:解決行業痛點問題
李巍介紹,天津所在的京津冀地區屬集中供熱區域,集中供熱能耗巨大,每到冬季,保障供熱成為各地頭等大事,能源高效利用面臨巨大挑戰。而且,我國部分區域尚未實現清潔能源供暖,傳統供熱方式易造成環境污染。因此,高效利用能源、減少污染排放,提升供熱質量,是供熱行業亟待解決的痛點問題。
傳統供熱模式依賴人工調節和經驗決策,很難兼顧城市熱網的復雜性與用戶的多元化需求。而智能供熱強調“自感知、自優化、自調節”,通過AI技術來提升能效與決策能力,實現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這是未來供熱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我國目前正處于供熱行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窗口期。國家政策層面已將“智慧供熱”作為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多個城市和企業都在積極探索落地路徑。
據介紹,當普通居民冬天在家享受供暖的舒適時,其實背后的鏈條需有三級傳遞結構,首先熱源廠通過一次網將高溫水輸送至換熱站;之后換熱站通過換熱器將熱量傳遞至二次網;最終二次網將熱量輸送至終端用戶(暖氣片、地暖)。
伴隨著鏈條的不斷延伸,行業痛點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供熱系統運行依靠經驗調控,存在供需不匹配、平衡失調、冷熱不均的現象,導致能耗指標高;供熱行業目前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較高;供熱系統的熱力站、熱計量系統、收費客服等模塊孤立運行,沒有實現數據共享等問題都需要加以解決。
“推進人工智能落地,是目前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與具體行業的發展相結合,大家目前都在做,可以說AI+這個模式,是屬于現在更屬于未來”熊德意教授介紹,實驗室的成立,也為學校的碩士生、博士生們提供了一個具體實踐的平臺。

記者了解,雙方圍繞“科技賦能、智慧供熱”核心目標,制定了為期5年的長期合作規劃。實驗室將構建具有前瞻性的行業大模型算法框架,重點開展熱負荷預測、熱網調度優化、室溫感知建模、異常工況診斷、模型融合與部署等多項關鍵研究任務,打造以大模型為核心驅動的智慧供熱體系,推動形成兼具行業通用性、區域適配性、企業靈活性的智能供熱新范式,助力熱企實現精準調控和低碳運行。
未來,大模型依據氣象數據、熱需及系統工況,精準預測并指導調控供熱系統,實現“按需供熱、動態匹配”,有效避免過熱與供熱不足問題。其關鍵調控指標的輸出,將為供熱系統的安全運行、能源供需平衡以及系統穩定運行提供有力保障,并支持以室溫、能效利用等為導向的動態策略優化。
“實驗室成立是第一步,希望有更多的供熱企業、行業上下游都加入進來,打造一個大模型應用的垂類示范,依托強大的平臺交付能力與豐富的應用經驗,大家共同持續推動AI技術從實驗室向工程化應用邁進。”李巍表示“大家共同為節能減排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