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競爭環境不負責任。
大企業喜歡打價格戰,中小企業喜歡打冒牌戰。大企業依仗資金實力雄厚,在用大量資金建立自己的品牌的同時,通過規模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中小企業沒有足夠資金運營自有品牌的同時,產品價格與質量的競爭力也沒大企業好,所以他們當中有相當部分企業選擇冒牌或準冒牌策略,通過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產品名稱或商標與大企業抗衡。當品牌企業有新產品推出時,很多中小企業會蜂擁模仿,最終模糊了產品屬性與品牌關系,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損害消費者長遠利益,也不利于競爭環境的良性發展。
(2)對消費者不負責任。
市場營銷的直接作用對象是消費者,是中小企業市場營銷不負責任行為表現最多的地方。具體表現在:
銷售問題產品,損害消費者利益。劣質奶粉事件、層出不窮的假酒假藥事件,銷售毀壞消費者臉部的化妝品、使農民顆粒不收的種子。
虛假廣告,夸大產品的用途,偽造各種所謂的權威驗證誘惑消費者作出錯誤的購買決策。如各種聲稱能治愈假性近視的儀器,完全治愈大小三陽的肝病藥,能使人在短期內增高的儀器等在廣播電臺和電視上層出不窮。而虛假廣告只能在短暫時期內改善中小企業的銷售狀況,但卻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對企業的形象也十分不利,阻礙企業長遠發展。
(3)對營銷人員不負責任。
市場營銷被譽為最有影響力的行業之一,營銷人員規模在各類行業中處于前列,但同時營銷人員的生存狀況也是個行業中最惡劣之一。但超低底薪加提成、高銷售指標、拖欠工資、工作壓力巨大,已經成為很多中小企業銷售人員日常工作的代名詞。加之企業的市場營銷人員素質普遍較低,不少中小企業的市場營銷人員屬于“半路出家”,沒有經過系統專業培訓,對市場經濟理論知識掌握不夠,使營銷人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難以完成銷售任務,導致銷售行業人員變動率高,銷售人員生活狀況另人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