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發現,大規模并行DNA測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許多研究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然而,高通量的蛋白質分析仍然困難重重,現在亟需高質量低成本的蛋白分析技術。
為此,遺傳學界的大牛George M. Church領導哈佛醫學院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單分子互作測序(SMI-seq)技術。該技術能夠實現單分子水平上的并行分析,獲得大量蛋白質的互作圖譜。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期的Natur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哈佛醫學院的George M. Church和Liangcai Gu。
研究人員利用PRMC復合體(蛋白質-核糖體-mRNA-互補DNA),通過體外的核糖體展示(ribosome display)技術,將DNA條碼連到蛋白質上。此外也可以通過催化酶,分別給不同蛋白連上DNA條碼。這些自帶條碼的蛋白可以在水溶液中進行檢測。
隨后,研究人員將上述蛋白固定在聚丙烯酰胺薄膜上,建立起隨機的單分子陣列。對條碼DNA進行原位擴增可以形成polonies(polymerase colonies),最后通過DNA測序進行分析。
SMI-seq方法能夠精確定量多種蛋白,理論上這個陣列的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毫米一百萬polonies。此外,那些共定位的polonies還揭示了蛋白質之間的互作。
為了證明這一技術的有效性,研究人員通過SMI-seq獲得了G蛋白偶聯受體和抗體結合的圖譜。據介紹,SMI-seq是一種“一鍋端”式的分析(one-pot assay),可以同時檢測分子結合的親和力和特異性。
研究顯示,SMI-seq技術可以在單分子水平上原位檢測蛋白及其復合體,從根本上提升蛋白質分析的靈敏度、準確性和多重性。該技術適用于二代測序平臺,這進一步拓寬了它的應用范圍。除了天然蛋白、重組蛋白,SMI-seq還可以用于人為生成的新蛋白、核酸和有條碼的小分子。
著名遺傳學George M. Church是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Wyss研究所的核心成員。他被譽為是個人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的先鋒。1984年,Church和Walter Gilbert發表了首個直接基因組測序方法,該文章中的一些策略現在仍應用在二代測序技術中。此外,如今的多重化分子技術和條碼式標簽也是他發明的。Church還是納米孔測序技術的發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