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利好聲一片的國內醫療器械領域中卻出現了“瘸腿”失衡現象,即生產診斷類產品的企業遠遠多于治療類企業,進而也直接導致診斷類產品的投資份額所占更多。比如,目前國內在監護、超聲、心電等診斷類領域已經基本實現產品“自給自足”。
“這是國內醫療器械市場一個普遍現象:業內多數企業寧愿做診斷產品,也不去涉獵治療類產品。投資方對于治療類產品的生產企業更是相對謹慎。”中興合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劉明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邊倒”偏診斷
目前,醫院里的醫療器械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診斷設備類和治療設備類。診斷類包括常見的影像類(X光機、CT、磁共振、B超等)、分析儀器(血球、生化、免疫分析儀器等)、電生理類(心電圖機、腦電圖機等)等。治療類包括激光治療機、麻醉機、呼吸機、放射治療機械等。
據統計,中國醫療器械上市企業中70%以上都是做診斷類產品,例如深圳邁瑞、東軟醫療、江蘇魚躍、威高集團、安科生物、迪安診斷、理邦儀器等。其中,深圳邁瑞、山東威高等大企業已可與外資品牌相抗衡。
但是國內治療類產品上市企業卻相對較少,僅有樂普醫療、珠海和佳、山東新華醫療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大型治療類設備主要還是依靠從美國、德國等進口,比如大型放療設備幾乎都是采用美國瓦里安和瑞典醫科達的產品。
“對于想進入醫療器械領域的人士,如果對這個行業并不熟悉,我通常都建議他們在選切入點的時候,能做篩查類的就不要做診斷類的,能做診斷類的就不要做治療類的。”劉明宇直言,國內診斷類和治療類醫械的確出現了明顯的不平衡發展現象,原因在于,診斷類產品確實比治療類產品容易入手,且投資回報也快。
為何“跛足”
那么,為什么治療類產品始終做不大呢?
“這主要由于治療類產品的注冊周期相對較長,同時產品上市后擔負的責任更大。”劉明宇認為,治療類產品上市后一旦出現問題,會牽連很多方面,嚴重的甚至引起一些醫療事故,造成醫療糾紛。
相比之下,診斷類產品就不同。作為判斷病因的輔助工具,類似超聲、監護、心電、X射線等,單一手段并不能徹底確診病情,比如腫瘤診斷,必須要結合病理分析才能最終確診。因此診斷類產品風險相對較小,注冊也較為容易一些。
“此外,治療類調備投資者的回報周期相對較長。比如國外有些治療類產品的研發機構十年還沒出成績,而國內大部分投資方顯然不愿耗費這么長時間在治療類產品上。”劉明宇表示。
另外,在記者調查走訪中了解到,醫院對診斷類設備需求量更大,對治療類設備需求相對要小,而且要求更高。
“醫院都會根據自身需要合理配置醫療設備。治療類設備在各醫院幾乎均已配置完畢。”康聯集團采購部經理馬艷彬認為,一般情況下,病人到醫院首先要用到診斷設備對病情進行全面診斷篩查,而治療方面,主要是以藥物為主,當然也有疾病需要治療設備的幫助,例如腎病患者需要透析機、心臟病人需要支架、腫瘤病人需要伽馬刀等。
此外,劉明宇認為,附加費用的問題也是導致治療類產品在國內“萎縮”的原因。
“治療類產品類似藥物,除了產品本身,對市場推廣能力的要求更高,往往需要投入資金去教育、培訓客戶如何操作和使用。”劉明宇向記者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套至少要上千萬元,在‘上崗’前,需要對使用者提供長時間的培訓服務,‘先有駕照后買車’,這加大了企業成本。”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也向記者表示,醫療器械行業是一個知識、人才、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存在“國外研制,國內仿制”的問題。而治療類產品的技術門檻很高,以國內許多企業現有的資金、人力水平難以達到。
“兩條腿走路”
針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存在的這種診斷類和治療類醫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何在頂層設計上對其進行合理規劃?
中信建投經濟咨詢研究總監周銳指出,醫療器械企業應把握住大好的發展機遇,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向市場提供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實現醫療器械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治療類器械的確需加強創新能力,但是創新不能盲目,其本身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階段性過程,慢慢積累條件才能成熟。”劉明宇表示,創新不能片面而談,既要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又要有技術方面的創新,“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又穩又遠。
劉明宇還建議:“政府須多投入資金支持早期項目,因為早期治療類項目的研發要花費很長時間,指望商業性資金投入不太現實。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會促進我國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品牌的推廣和運用。”
例如,以色列僅有約800萬人口,全國有生命科學產業公司750家,其中一半以上從事醫療器械研發和生產,擁有先進的診斷類和治療類醫療器械產業。但是因為該國自身市場狹小,只能靠出口技術維持發展,促使該國創新能力強大。歐美很多治療類大企業都去收購以色列國內從事該領域研發的小企業。
“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國內治療類醫療器械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產權,然后推廣出去。大型醫療器械企業多數只注重品牌和市場,小企業則著力創新,這是比較好的社會分工。所以我們的大企業也開始整合全球資源,在國際范圍內收購自主研發型小企業。”劉明宇表示。
“相信在今后的醫療事業發展中,治療類設備之路不會走得很艱難,國內一定會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治療類設備生產企業,實現診斷類和治療類產品均衡發展。”馬艷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