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尖的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中曾指出:我們國家在科研投入方面不存在強度太弱的問題,也不存在資金缺少的問題,而是在砸下巨額科研費用之后,技術創新為何卻收效甚微?
經過深入觀察,真正的擋路石其實是科研經費的分配問題,是花錢體系有問題,造成資源配置低效率、浪費。
1、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在科技研發,60%用于開會
2. 買不完的設備,有些設備買了還不用
中國的科研機構最喜歡干的事情除了開會就是買設備
3. 包裝概念攢項目,套取課題經費
騙補太多太容易,只因我們太軟太天真
知乎上有人回答為何騙補事件層出不窮。
因為騙補太容易而且收獲又很大,可想而知,很多人會想盡一切辦法騙補。
畢竟隨便搞個名堂,只要利用好政策,就能弄到上億甚至更多的錢。這種“好事”,絕對不會缺少吸引力。
關鍵的是,騙補被發現后沒有懲罰機制。
至今,漢芯騙補人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還逍遙法外,過著世外桃源的日子。
作為對比的是,在2014年,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助理教授韓東杓(Dong-Pyou Han),被法院認定偽造研究數據、提交不實報告以獲得政府資助等罪,最終獲刑57個月,罰款720萬美元,出獄后還要接受3年的管制。
只有這樣的懲罰,才會對科研造假起到有力的威懾,否則騙補事件一定會層出不窮。
誠信是科研的第一生命線。如果一個科研單位,一個國家寄于厚望的企業,竟然靠弄虛作假騙取國家科技經費,而事后又得不到法律的嚴懲,這對中國科技、對中國創新的危害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