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科實驗室,主管技師彭賢貴有了一名新的實習生。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個機器人——AI智能影像診斷系統。它將通過在這里的臨床實習,成為一名診斷高手。
從外形上看,它是個灰白色、方方正正的箱子,與一臺曲面屏顯示器相連,醫生將做好的骨髓涂片放入它的大腦中,不到一分鐘,顯示屏上就標出了識別出的各種細胞名稱,并對發生病變的細胞進行重點標注,為醫生出具病理檢驗報告提供了依據。彭賢貴介紹,他從事臨床工作30年,每天都在顯微鏡下看一個個這樣的骨髓涂片,根據肉眼觀察到的不同細胞形態為患者出具檢驗報告,現在,這臺設備可以幫助醫生來識別患者骨髓涂片中的各個細胞。
新橋醫院血液科主任張曦教授介紹,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是對人體的骨髓細胞進行分型檢查,用于診斷和輔助診斷某些造血系統或非造血系統疾病。其檢查結果會給臨床醫生提供診斷和治療的最終依據,所以往往這項檢查又被稱為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最終的“判決書”。目前,這位“實習生”還只能根據骨髓細胞中各個細胞的大小、顆粒及細胞核的復雜程度等測量值來初步判斷、認定細胞特性,但由于骨髓細胞中存在粒細胞系、紅細胞系和巨核細胞系三大系統,各種細胞間有些從大小等數據區別較小,所以其最初的識別準確率尚不及經驗豐富的臨場醫生。但是,它擁有強大的“大腦”,有過目不忘和海量儲存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最初的學習階段,可以由它先掃描識別最初的骨髓細胞、辨認信息,再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逐一辨別其對細胞識別的準確率,然后對正確的識別進行確認儲存,對有誤的識別進行糾錯校正。
“經過我們的培訓,它的辨識能力正在逐漸提高,目前對骨髓細胞的識別準確率已接近90%。” 彭賢貴說,將來,隨著它看的片子越來越多,“臨床經驗”會越來越豐富,準確率還會逐步提高,將極大減輕醫生的工作量,提高血液病理檢驗效率,縮短病理報告出具的時間。
據了解,這套AI智能影像診斷系統由新橋醫院與杭州一高科技公司合作研發,通過臨床醫生的參與,將有助于更好地將醫生的經驗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