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資本圈注意到,除山西省外,近一段時期國內其他不少省份同樣在科技創新領域動作頻頻,特別是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出手不凡”。
2021年1月24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12次提及“實驗室”建設;1月30日,四川省代省長黃強在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將組建天府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即2月18日,湖北一口氣揭牌七個省級實驗室。
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山西布局實驗室建設,同樣也在“蓄勢起跑”。有人會心生疑慮,大力實施實驗室建設,一般被認為是發達地區的“專利”,而這其中卻發現山西也極其“賣力”。這顛覆了外界長期以來對這個煤電大省的固有印象。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科技創新被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并進行專章部署,這在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是第一次。
國家實驗室以突破重大核心科技攻關為中心,統籌全國優勢科技資源,集國家智力、財力、物力為一體,打造戰略性國家科技力量,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的“國家隊”。比如,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有3500多位高級雇員,實驗室產生了14位諾貝爾獎、15位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70位晉升美國科學院院士,基于實驗室初創公司58家,深度參與了美國重大科技攻關。其他如美國的林肯實驗室、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阿貢實驗室、貝爾實驗室、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德國聯邦技術物理研究所等都在推動國家重大戰略和核心技術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國家實驗室始建于1984年,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兩種,以國家實驗室規格為最高。目前,我國共有20個已建、試點和在籌國家實驗室。2017年,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科技部表示將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在重大創新領域啟動組建國家實驗室。
面對國家層面的強烈信號,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依托相關高校院所、企業,建設省級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此背景下,不少省市紛紛重金打造實驗室,為對接國家戰略進行前瞻布局。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安徽、四川、河南等多個省市紛紛投入重金、聘請學術“大腕”,甚至領導親自“掛帥”,為布局國家實驗室躍躍欲試。從區域分布來看,之前沒有國家實驗室配置的廣東、江蘇、浙江等在此次“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建設布局中最為活躍,尤其廣東省已經分別在2017、2018、2019年先后分三批啟動了10家省實驗室的建設,規模和數量領跑其他省市。之江實驗室、張江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松山湖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季華實驗室、生物島實驗室、湖畔實驗室、天府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在大江南北紛紛崛起,頗有群雄逐鹿的味道。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特別是信息化時代,沒有邊緣,只有節點。這些星星點點、呼之欲出的實驗室,能否不斷匯聚創新人才,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早日取得突破性成果,為高質量發展贏得先機?有待時間給出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