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本次“2023蓉城科學嘉年華——神奇的干細胞世界”活動,由成都市科學技術局主辦,成都市科學技術推廣中心、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成都市泡桐樹中學和四川新生命干細胞科普教育中心共同承辦。
同學們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細菌培養試驗
參觀干細胞制備與凍存 學習前沿科學技術
同學們一來到四川省新生命干細胞科普教育中心,中心的李淋玉老師即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歡迎走進細胞世界》的科普講解,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和真實的案例,將同學們引入以細胞為主題的“生命科學微觀世界”,詳細介紹了細胞結構、功能、干細胞分類,以及處于臨床應用階段和研究階段的各類干細胞、免疫細胞等,加深了同學們“小小細胞”的認識。
據李淋玉介紹,中學生物課已經涉及了細胞相關基礎知識,同學通過課本了解到了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那么細胞在“生產實踐領域”中具體有哪些重要應用呢?據李淋玉介紹,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多能細胞,是人體的種子細胞,被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如造血干細胞可以用于諸如白血病、地中海貧血等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重大疾病的治療,干細胞及其相關產品還為有效修復人體重要組織器官損傷及治療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重要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徑,有望成為新醫學革命的核心。
半個小時的講座,讓同學們對干細胞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隨后,在研究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參觀了干細胞制備、儲備相關的實驗室。
“臍帶、胎盤里面分離出間充質干細胞,可以修復我們損傷衰老的組織器官,”四川新生命干細胞科普教育中心工作人員說。在實驗室里,研究人員正在操作儀器完成臍帶血造血干細胞、間充質干細胞的提取,隔著玻璃,同學們看得目不轉睛。
成都首個生物研學實驗室 可親自動手培養細菌
雖然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但“小小的細胞”對同學們來說還比較抽象,為了培養同學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以及動手能力,四川省新生命干細胞科普教育中心打造了成都首個“生物研學實驗室”,同學們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穿上專業防護服在生物安全柜中完成簡單的“細菌培養試驗”,體驗生物研究人員的工作。
兩個含有培養基的培養皿,同學們在洗手前后分別在培養皿中“按下手印”,然后將培養皿帶回家仔細觀察,大約一周后,洗手前按手印的那個培養皿中菌落就會明顯長出來,而洗手后的培養皿中沒有菌落,這就是簡單的“細菌培養試驗。
通過這個試驗,一方面讓同學們認識到即便看不見、摸不著,各種細菌每時每刻與我們同在,這個試驗特別強調了飯前洗手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這個試驗也讓同學們認識“對照試驗”基本原理,兩個培養皿其實是一組“對照試驗”,是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這樣的活動可以開拓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接觸到尖端的科學技術,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選擇未來的學習專業和方向。”成都市泡桐樹中學教師伍啟瑜說。
據了解,科普基地建設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民生工程目標之一,也是市科技局深入開展“深化完善共創共享機制、維護群眾合法利益”主題活動,改善落實民生科技需求的有效措施。四川新生命干細胞科普教育中心是成都市科學技術局、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委托四川新生命干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致力于生命科學和技術科普的專業科教中心。
該科普教育中心以科普和公益為宗旨,義務向社會公眾普及細胞知識和科學價值,被省、市科技管理部門授牌為四川省科普基地、成都市科普基地、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副會長單位、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全年對外免費開放(須提前預約),以實地參觀、多媒體宣教、科普講座、互動實驗等形式普及干細胞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