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2年7月,科技部便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工作推進會上透露,近期將集中開展能源、制造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推薦和評審工作,2023年將集中開展材料、化學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推薦和評審工作。
根據工作規劃,全國重點實驗室分批建設的進度條,已經往前撥動了一大截。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重組,也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試點先行、分批推進
到今年,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走過近40年的漫長歲月,早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核心力量。光環之下,不少國家重點實驗室,卻也逐漸面臨“年久失修”的尷尬。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基地管理負責人童浪曾撰文指出,部分實驗室存在“一套人馬、多塊牌子、吹哨集合”現象,平時沒有獨立辦公場所和科研設施,人員難以全部集中,評估時臨時湊齊。一些實驗室主任兼職,投入精力有限。
針對種種問題,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聯合印發《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提出重新統籌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2021年12月,“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也被明確寫入2022年1月起施行的科學技術進步法。
2022年2月11日,科技部辦公廳印發《關于貫徹落實<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標準(試行)》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五問”》,正式開啟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
同年5月,經重組、推薦和評議,科技部遴選出了20個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而對比重組工作啟動的2022年,今年以來的重組步伐更明顯提速。
20個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
(收集時間截至2022年10月;排序不分先后)
依托單位 |
實驗室名稱 |
北京大學 |
微納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
清華大學 |
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
清華大學 |
新型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
北京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
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農業大學 |
畜禽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 |
復旦大學 |
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
浙江大學 |
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 |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武漢大學 |
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 |
華中農業大學 |
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 |
蘭州大學 |
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處理器芯片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集成電路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 |
人民網 |
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 |
高效靈活煤電及碳捕集利用封存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能源催化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電網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
提高油氣采收率全國重點實驗室 |
*來源:各學校官網、媒體報道
*數據整理:青塔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0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被納入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新序列之中。

*來源:各學校官網、媒體報道
*數據整理:青塔
各大高校,積極布局
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重組,無疑是國家戰略資源投入的一次重新分配。
在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福濤看來,從“國家重點實驗室”到“全國重點實驗室”,名稱的變化實際是在下通牒,“能完成重組就調整為全國重點實驗室,調整不了的就要被砍掉了”。
蘭州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賀金生也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透露,“在3年重組過程中,經費撥付不變,但在2024年以后未進入全國重點實驗室序列的將不再撥付經費。”
為了不被淘汰或躋身新序列,蓄勢待發的各大高校正積極整合內部資源,進行方向調整和結構升級,或謀劃與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共建。
在新的機遇面前,各地政府也表現出了相當的積極性。
8月28日,四川省出臺《科技創新支撐服務“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明確到2027年,四川將建成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
8月17日,福建省政府透露,推動現有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納入全國重點實驗室序列。
《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則明確寫道,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農業、綠色礦山等領域按程序穩步重組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力爭2025年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30家。
2023年浙江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也提出,在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上,爭創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組建3家以上省技術創新中心。今年五年,力爭建設國家實驗室 (基地)4 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6家。
自上而下的推進之中,一大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全力崛起。
期待未來,接替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會成為新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注入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