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粵港澳新污染物風險管控學術論壇在廣州舉行,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同時揭牌成立。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主辦,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承辦。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國英在致辭中表示,新污染物治理涉及工業、農業、服務業以及衛生健康、科研等領域,鏈條從生產進口、銷售、使用延伸到廢棄物處置,治理監管難度大。廣東是化學品生產和消費大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基礎還比較薄弱。“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必須樹立大局觀、系統觀,加強統籌協同、夯實治理基礎、鼓勵試點示范、強化科技創新。”周國英強調,“新污染物治理是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新陣地,鼓勵在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控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新污染物治理技術研發和治理工程示范等方面多維度大膽探索、先試先行,既給全省樹立標桿,又努力向全國輸出新污染物治理的廣東經驗和模式。”

國內首個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在粵揭牌(主辦方供圖)
開幕式上,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據悉,該實驗室是國內首個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依托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在2021年啟動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豐昌領銜,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目前已投入6825萬元用于實驗室建設,在廣東率先建成本土的新污染物分析測試平臺,開展篩查識別、基準標準、毒性效應等相關的技術和體系研究,填補廣東新污染物分析管控領域空白。
特邀主旨報告環節,4位院士、專家學者圍繞廣東省和大灣區新污染物管控需求、關鍵科學問題和理論體系、學科融合創新等主題作了深入探討和分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豐昌作了《新污染物的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戰略初步思考》主題報告。他指出,新污染物會通過多種暴露途徑在人體內累積,并產生多種毒性效應。“當前,新污染物的環境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是新型污染物治理和管控的兩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科技需求。”他強調,與常規污染物相比,新型污染物的危害風險大、復雜隱蔽、管控難度大且科學認知不足。需要在常規污染物研究經驗教訓基礎上,創新研究范式和理論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桂斌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阮挺分享了《新污染物治理的基礎研究與思考》學術報告。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于云江作了《新污染物的暴露識別與綠色替代》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