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是無形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以一種叫作“知識”的形式存在于人類社會。在厚植新質生產力的今天,一批批科研成果,正通過技術經理人這樣的“推手”,從實驗室中科技創新的“變量”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量”。
“科技紅娘”
融通技術與經濟
在山西智慧領航技術轉移有限公司,一場跨越7000公里的技術“問診”正在進行,這是一次遠程視頻“問診會”,一方是山西,另一方是遠在7000公里之外的芬蘭。芬蘭科技人員通過視頻介紹了一種關于污水處理的技術,這項專利技術能夠使廢水成為可循環使用的凈水。“那么您對山西這邊想要了解什么?”面對山西智慧領航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國際合作總監張遠芳的詢問,芬蘭艾普森公司負責人回答道:“山西的人口規模是什么?山西的重點產業分布情況是什么?……”盡管芬蘭科技人員提出了一系列質疑,但是在張遠芳看來,這次項目落地山西是有希望的。因為從最近的幾次交流來看,對方問題提得越專業、越細致,表明他們要把技術落地山西的意向就越強烈。
張遠芳除了是公司的國際合作總監,她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技術經理人。張遠芳介紹:“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直接去溝通的話,有時候會有溝通不暢的情況,我就是扮演的有點像一個‘老中醫’的角色,我要去問診,結合自身的資源去給出解決方案。”技術經理人也就是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將科研成果進行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評價、推廣和交易,同時也為科研人員或企業提供一定的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
張遠芳說:“我們需要把任務分解一下,定好后續如何推進。同時我們也需要根據這項專利技術,再進行調研。通過政府包括科技部門,幫我們聯系到一些符合要求的企業,去和企業溝通合作。”技術經理人的任務,就是要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難題,因此技術經理人也被叫作是“科技紅娘”。
強力推手
打通科技轉化“最后一公里”
《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其中,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2021年是3.0%。這樣的數據意味著,我國有大量的科技成果目前還“沉睡”在象牙塔里,亟待激活。
怎樣讓科技創新從“象牙塔”走向大市場,轉化成真實生產力,更好地服務于產業發展和百姓生活,技術經理人的作用就是要在這兒體現。
最近同樣忙碌的還有來自太原科技大市場技術經理人張育軍,他日常的任務是對接各家企業的科技中心,匯總他們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問題。
山西易聯眾惠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柴世峰反映道:“一些新的技術需要加入,比如說大數據的技術、AI的技術、區塊鏈的技術,這方面我們企業人才比較短缺。”山西中匯數智科技有限公司綜合部總監胡美琴說:“我們希望從管理學還有統計學方面引進一些高校資源,去支撐我們后面工具平臺的落地、實施這樣的一個過程。”山西高等創新研究院成果轉化處孫靖博則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生物醫藥的轉化金額都比較大,現在有這個需求,對企業來說,它能不能以這種里程碑式的付款形式,跟我們去做這個技術合同備案?”
作為技術經理人,張育軍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技術背景,同時也需要熟悉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和操作程序,為科研人員或企業提供一定的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相關服務,同時能夠辨識科技項目的技術水平和應用場景,幫助科學家和企業尋找合適的合伙人、組建創業團隊,讓一項技術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遷移。近年來,如何打通學術界、研發機構和產業界之間溝通的藩籬,一直是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問題。技術經理人正在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跨越“死亡之谷”的重要力量。
創新發展
培育新質生產力
既要對技術了如指掌,還要對企業需求心中有數,另外還得掌握相關領域的政策,這樣全能型的“技術經理人”又是如何“養成”的呢?
近日,太原科技大市場進行了一堂“成果“變現”的技術分享會。作為第二批國家公示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太原科技大市場所在的太原技術轉移促進中心,從2020年7月開始進行技術經理人培訓,到現在培養了496名技術經理人,這其中有119名高級技術經理人,169名中級技術經理人,208名初級技術經理人。
2017年9月,我國開始實施《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壯大技術經理人人才隊伍。而在山西太原,技術經理人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一群人在發力。他們不僅要“淘”項目,更要“淘”經驗,太原科技大市場里的“技術經理人驛站”,就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新模式。據太原技術轉移促進中心技術市場部部長張曉鵬介紹:“我們培訓不光是在省內培訓,開始要與比較先進的地區合作,包括北京、合肥、西安、長江三角區等地,要讓咱們技術經理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人是怎么學怎么弄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樣的背景下,技術經理人的目標更明確、任務也更清晰,他們要做的就是更高質量地推動科技成果大規模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