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評促建設,加強考核結果運用。據介紹,省科技廳通過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定期評估和分類考核制度,堅持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破四唯,講貢獻,將承擔省級以上科研任務、引進培育人才、科技成果轉化和科學貢獻等作為重要考核評價指標,量質并舉,以質為先。進一步加大考核評價結果運用,根據考核結果確定財政支持經費,并實行動態調整和差異化支持措施,實現平臺有進有出、分類支持。
以評促交流,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在考核評價方式上,按照學科領域分組,由各平臺主任擔任專家,對本組內平臺進行互相評審。這樣的考核方式,為進一步交流合作提供可能性,有助于形成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生動局面。
以評促提升,擇優建設省實驗室。我省對戰略需求導向突出、長期運行良好、年度考核優秀的省重點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擇優建設省實驗室和推薦申報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目前,我省已批準建設5家省實驗室。同時,尊重學術傳承和優勢特色,對于納入省實驗室的省重點實驗室,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保留省重點實驗室牌子。土壤環境與養分資源山西省重點實驗室連續多年考核評價優秀,在該實驗室的基礎上,省科技廳批準籌建土壤健康山西省實驗室,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旗艦型科技創新平臺。
以評促減負,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省科技廳簡化和規范考核工作流程,各平臺每年年底填寫一次年度報告,平時不需提交任何資料。年度報告采取基于“信任制”的網絡填寫方式,實現了三個“不再要求”:不再要求報送紙質版報告、不再要求上傳印證資料附件、不再要求負責人和單位簽字蓋章,極大減輕科研人員在填寫、復印、掃描、上傳、報送等方面的工作量。對于已納入省實驗室的省重點實驗室,僅在省實驗室考核,不再重復參加省重點實驗室考核評估評價。對于考核優秀的平臺,享受“免申即享”政策,直接撥付獎補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