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新聞發布會。《條例》對加強高校科研能力建設作出了系列規定,廣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吳艷玲在答記者問時指出,省教育廳將支持高校牽頭建設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并優化高校科技人才遴選機制,特別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

吳艷玲表示,近年來,省教育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為導向,支持高校在源頭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推動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助力廣東科技創新強省和教育強省建設。
例如在高校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上,近年來,廣東省高校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數穩占全省總數的80%以上。
在高校科技創新人才供給上,省教育廳加快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在做優存量的基礎上,近三年新增設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深圳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三所研究型大學。深入實施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支持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人工智能、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學科建設。聚焦廣東省“雙十”產業戰略性集群,進一步擴大相關領域研究生招生,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實施集成電路、關鍵軟件、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專項行動,創新工程領域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擴大急需緊缺本碩博人才培養規模。
在校企協同聯合攻關上,近三年來,高校在相關產業領域實施重大攻關項目200余項。在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上,2023年,全省高校授權發明專利24345件,同比增長17%,以專利轉讓、作價投資等方式轉化科技成果1821項,合同金額11.2億元。
吳艷玲表示,接下來,省教育廳將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部省共建“雙一流”,加強高峰高原學科建設,顯著提升全省高校綜合實力,夯實高校科技創新的根基。
二是支持高校牽頭建設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以及高等學校基礎研究卓越中心,支持高校大力開展跨學科、面向未來的科學研究,持續產生一批高水平科學研究重大成果。
三是優化高校科技人才遴選機制,特別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競相涌現。
四是指導高校破除“五唯”和“數帽子”等不良傾向,積極構建符合科學研究和原始創新規律的評價體系,細化基于貢獻、創新價值、能力等維度的人才評價指標。同時,要調整優化專項資金投入結構,加大對“沖一流”高校以及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挑戰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為科技創新強省建設提供堅實的智力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