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華南雜交水稻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第1次學術年會,在福州召開。

記者從現場獲悉,去年該實驗室取得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開展的水稻增產機制研究,破譯了“復粒稻”形成的遺傳基礎,破解了水稻研究領域的百年未解之謎,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選育的優質稻新品種“野香優669”榮獲第五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育成的雜交稻恢復系“福恢631”實現轉讓合同金額1000萬元,創造了福建省水稻單項成果轉化的歷史最高記錄;育成的“閩寧1號”在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成果拍賣會上拍出66萬元的高價,創造寧夏水稻品種轉讓最高價。

據悉,農業農村部華南雜交水稻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設立于2010年,依托福建省農科院建設。該實驗室旨在圍繞國家需求和學科發展需要,以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核心,重點開展稻瘟病抗性、白葉枯病抗性、飛虱抗性、耐儲藏、耐高低溫、強再生力、短生育期等種質創制和新品種培育;提升華南稻區的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人才培養,推動華南稻區社會經濟,特別是現代農業產業的穩步、健康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