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實驗室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是發展共性關鍵技術、增強技術輻射力、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
“十一五”期間我省在深化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戰略中,大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51個。至此,全省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60個,分別是“十五”末期的1.7倍和6.7倍。短短五年期間,重點實驗室數量的大幅增加和規模的快速擴大,反映和體現了我省通過加強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打造西部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這一戰略目標和定位。
科學布點,規模不斷壯大
在四川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指導下,省科技廳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需求和優勢,按照“有限目標、突出重點、合理布局”這一原則,科學合理的布局建設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十一五”末,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廣泛分布在全省46家高等院校、17家科研院所和8家企業,建筑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0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5.3倍和7.7倍。涉及現代農業、電子信息、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生物技術、醫藥科學、能源技術、環境科學、交通技術等20余個領域。覆蓋我省優勢研究領域。目前我省已逐步形成了學科布局合理、研究重點突出、運行機制完善的重點實驗室創新體系。
以少搏多,帶動社會投入
“十一五”期間,省財政加大重點實驗室專項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以省級重點實驗室為例,專項建設經費由原來的200萬元/年增加到800萬元/年,增加幅度達到4倍。引導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實驗室依托單位以及企業,在五年之中,對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投入超過9億元。從而為省級重點實驗室創新水平提高和基礎條件的建設,以及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開放交流,吸引人才成績斐然
重點實驗室凝聚和造就了一批學科前沿的領軍人物,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研究隊伍。“十一五”期間,實驗室堅持實行 “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通過舉辦眾多國際和國內學術研討會,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到實驗室學習和研究。到“十一五”末,全省重點實驗室已擁有固定人員2200余人,其中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00余人、博士生導師200余人;近50%的人員擁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為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提升我省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水平,擴大實驗室在國內外的影響,五年間,共有700多位科研人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
據悉,“十二五”期間,四川省將繼續加大對重點實驗室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末,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建設規模達到1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