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辦的“中國西部第六屆營養與健康學術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食品安全首席專家陳君石暢談了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現狀,“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而是要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以炭烤食品為例,烤制過程中會產生多環芳烴,這是響當當的人類致癌物。”一開始,陳君石就用新疆特色小吃烤羊肉串為例,向參會專家們解釋了食品安全風險可控的含義。“可由于燒烤類的食物中致癌物質含量低,人們的食用量又遠遠小于主食,不會影響到生命安全,所以不會有人認為這是個不安全的食品”。而所謂食品安全問題,就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
陳君石表示,15年前中國食品的合格率僅為50%-60%,如今已經達到了90%,在一些發達城市,甚至已經高于95%。“食品安全的發展總體趨勢是好的,根本不用談吃色變”。
同時,陳君石也表示,我國的食品安全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豬的飼料里添加瘦肉精、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方便面里有塑化劑等事件見諸報道后,讓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一直處于高熱化。為了保障食品安全,全國各地也一直在從各方面加大監督、檢測力度。
早在7月26日舉行的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組組長杜秦瑞曾提到“應將保障食品安全作為重大民生和民心問題”。
就此問題陳君石認為,近年來,隨著自治區對重點食品行業專項整治工作的開展,發現我區部分生產經營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負責人的意識不強、違法生產加工和經營偽劣食品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尤其是城鄉個體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店等存在規模小、設施差、流動性大、管理不規范、誠信自律意識較弱等一系列問題,這已成為新疆食品安全事故高發領域。
而全疆基層食品檢驗人員嚴重匱乏,監管力量明顯不足,大部分地、州、縣檢測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手段,導致新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預警等工作基礎薄弱,這些成為我區消除食品安全隱患亟待解決的問題。
“可真正的食品安全不是監督、檢測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陳君石說,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50萬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不包含餐飲行業),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型食品企業,存在食品生產分散、生產流程不規范等眾多原因,導致食品行業缺乏誠信,公信力降低。
“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陳君石說,任何一種檢測方式都有針對性,“如果不知道添加了什么東西,就很難檢測出來”。所以,真正的食品安全要從源頭抓起。
“現在就要求我們所有食品的菌落指數都不能超標、所有的防腐劑都是按照規定使用,是不可能實現也不現實的。”陳君石說,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變化、社會化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最終會將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在最低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