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起,1000輛漂亮的電動公共用車將行駛在河南省新鄉市街頭。作為車載電池的關鍵材料,這批汽車的電池隔膜正是由河南師范大學研發的。“協同研發—政府引導—產品使用,有了科學機制,這幾個步驟就變得十分順暢和自然。”河南師大副校長楊林說,因為有政產學研結合機制,科研成果才會有如此快速的轉化。
近年來,新鄉市大力發展電動汽車業。電動汽車能否取代傳統車輛,關鍵在于電池材料。在政府的引導下,河南師大瞄準地方需求,成立了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并產業化了新型電池隔膜材料。
2010年,新鄉市政府提供研發資金和2.2萬平方米科研場所,依托河南師大組建新鄉電池研究院。在研究院的框架下,河南師大又與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大學以及河南環宇、科隆等動力電池及電動汽車骨干企業結成全省協作聯盟,共同攻堅克難。同時,河南師大又聯合其他高校和電池及電動汽車骨干企業,組建了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協同開展相關研究。如此政產學研結合,各盡所能、各獻所有、互相合作,在電池材料方面迅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為服務好地方經濟建設,我們探索建立了政產學研合作模式。新的模式以引領地方重點產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政府協調支持為主導,以學校科研平臺的持續創新為保障,以企業的合作為支撐,以集團軍式的協同攻關為手段,風險共擔,成果共享,徹底改變了過去教師個體以項目結合的非持續合作模式,實現了校地的雙贏和可持續合作。”楊林說。
政產學研,學為核心,學校必須要有持續創新的科研能力。近年來,河南師大與新鄉市以及骨干企業結合建設了60多個重點科研平臺,學校先后投入近2億元資金用于平臺發展,并在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設立了70多個專職科研崗位,學校的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政產學研,關鍵要看服務地方經濟的效果。近年來,河南師大大力提倡“課題來源于企業,成果應用于生產”的科研理念,通過簽訂合作創新協議、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對接活動、向企業選派科技特派員、實施人才培養“1+100”協作共同體計劃等,讓教師及時了解地方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技術需求,引導教師找準科研著力點,結合自身優勢與企業開展源頭合作。
河南師大有機藥物合成研究團隊與企業合作,就核苷的低成本、環境友好的合成方法進行源頭創新,經過多年努力,解決了合成方法的關鍵難題。由于課題來源于企業,很快實現了產業化,挽救了一個瀕臨破產的制藥企業,解決了2000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該項目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今后我們將加大協同創新力度,聯合更多高校和優勢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建設,主動對接行業產業發展,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河南師范大學校長王鍵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