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們已經與2家生物醫藥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其中一家為全球排名前10的藥企,待BLS-2實驗室建成投用后即可開展相關檢測。”迪納利副總裁劉彧介紹。
據了解,迪納利由生物分析技術專家蒙敏博士牽頭創立,核心團隊來自國際頂尖的藥物研發CRO公司。目前,迪納利已構建了吸入類藥物、脂質體類藥物、核酸類藥物、骨化醇類藥物四大特色檢測平臺,國內外拓展50余家制藥企業客戶,累計完成169個檢測項目。并在2020年3月通過國家藥監局首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BE)項目的現場稽查。
BE檢測是判斷仿制藥與原研藥是否等效的重要方式,通過I期臨床試驗獲取臨床樣本、開展生物樣本檢測分析、根據分析得到的數據得出統計結果三個環節完成。目前在重慶地區,迪納利已與重鋼總醫院達成戰略合作,可以實現BE檢測前兩個環節的本地化,同時迪納利正引入統計環節合作伙伴,屆時重慶藥企的BE檢測所有環節都將均可在本地完成。
BE檢測項目僅是迪納利短期內的業務布局,劉彧表示,通過BE項目,公司完成了實驗室建設和團隊的培訓,目前實驗室所有的設備采購和人才儲備都是在為新藥做準備,未來迪納利將主要著力于新藥檢測。

據了解,在迪納利2019年的檢測項目中,針對新藥的檢測占比達49.8%。其“拳頭”產品核酸類藥物的檢測,全部為新藥檢測項目。
作為迪納利的客戶之一,蘇州瑞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主要開展創新性核酸藥物和相關產品的開發。目前,迪納利已幫助其完成某一治療肝病的核酸藥物從新藥篩選和動物實驗(臨床前)檢測分析。目前該藥物正在進行中美臨床雙申報,迪納利也將為其在臨床階段的檢測提供服務。
“我們每開展一次檢測,所使用的方法所有權基本都會被客戶買走,這也是客戶構建技術壁壘,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及占有率的手段之一。”劉彧說道。
從仿制藥完成實驗室及團隊搭建,再到開展新藥檢測布局未來生物醫藥市場“新藍海”,落戶兩江新區僅3年的迪納利實現了年營業收入2100萬元、團隊成員從0到43名的構建,預計在新藥檢測平臺構建完成后,公司全年營收將實現大幅度增長。